校外培训新政影响编程课吗?
近期出台的校外培训新政策可能会对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和所提供的课程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政策可能会对编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限制,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的调整或变化。
此外,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培训机构的招生策略和日常运营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可能会间接影响编程课程的开设频率和发展方向。具体的影响程度需要根据政策的详细条款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编程教育的实际影响。
少儿编程会纳入新课改吗?
尽管现阶段少儿编程尚未成为学生考试和升学的必备条件,但随着全球对编程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及编程对孩子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显著作用,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少儿编程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编程教育是否会被正式纳入高考范畴?从国家及各省陆续出台的编程教育政策来看,编程教育已开始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普及力度不断加大。
政策推动编程教育的普及
2014年9月,浙江省在《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中首次将信息技术(包括编程)纳入高考范围。随后,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及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
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提升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普及编程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和游戏。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网络强国战略,并提出要在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编程教育走入课程体系
2017年12月,山东省宣布将Python编程基础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和高考内容体系。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将由兴趣课程转为必修课程,大幅提升学生在编程、计算思维和算法等方面的要求。2018年3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施新版大纲,其中二级考试新增Python编程。
同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课程方案,充实适应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与编程课程内容,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在中小学普及编程教育,并将科技特长生纳入中考招生项目,其中多项特长项目均与编程密切相关。
编程教育的未来趋势
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普及编程教育,并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少儿编程教育因其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及提升的重要作用,得以迅速普及和推广。随着未来的发展,少儿编程教育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提升孩子的学习力、沟通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